20世纪50年代末,以“铁姑娘”“花木兰”“穆桂英”等命名的女青年突击队曾活跃在农田、水利工地上。到了20世纪70年代,在毛泽东“工业学大庆、农业学大寨,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”的号召下,以“铁姑娘”“三八女子班/连”命名的女性劳动集体以更浩大的声势集中涌现。她们开动电动机车、管理油田采油设备、带电作业于蓝天白云间的高压线上,她们下探到煤矿深井、潜入深海珊瑚礁盘之间……她们一度突破了固有的行业性别边界,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自身能力和信心。回望新中国的工农业发展史,她们特别的足迹依然值得铭记。
“三八”号女船长黎亚香
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1973年有一个歌颂妇女“顶起海上半边天”的相声——《海燕》,讲一个叫海燕的女船长带领一群女青年在海上独立作业的新鲜事。由于挑战了当地“女人迈网网要破,女人下海船要翻”的性别禁忌,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。20世纪70年代,黎亚香曾是“三八号”渔船的女船长,是现实版的海燕。
与相声中渤海湾一带女人不能下海的传统不同,海南三亚的疍家女人从小就以船为家、以海为伴。然而,尽管她们和男人一样扯帆、摇橹、拉网,却仍被看作“煮饭婆”。在集体记工分时期,女人的工分总要比男人低三、四折,黎亚香戏称其为“煮饭工分”。而女人想在渔业生产上独当一面更是史无前例。据当地前大队书记郑石喜介绍,1972年,生产队给了妇女两条旧的机帆船,称为“三八号”女子渔船,由一正两副三个女船长指挥,有三十几个女渔工,另派一个男渔工掌舵。正船长陈马岭因身为大队民兵营营长,并不常驻渔船,而男渔工与另一个女副船长后因故调离。于是,18岁的黎亚香就成为独领两条机帆船的主将。
“三八”号女船长黎亚香
看亚香年轻时荷枪扬帆的照片,怎一个“英姿飒爽”了得!由于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,捕鱼的姑娘们都是劳武结合,战备最紧张时,都须荷枪出海捕鱼。姑娘们围捕灯光鱼,经常要在海上连续作业两三天。满载而归后还要到渔港出货,一担担把鱼挑上去,劳动强度相当大。虽然这些姑娘都在渔船上长大,但是独立组队出海依然需要过人的勇气和毅力。遇到大风几天回不了渔港,淡水都用尽是常有的事。即便大浪滔天,船长亚香也要爬到桅杆上看潮水流向。
丰收的喜悦和劳动价值被肯定是姑娘们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。“我拿的是和男人一样的最高工分,13分!”亚香调皮地说:“既然我们和男人干得一样了,生产队还好意思给我们记‘煮饭工分’吗?”当然,除了工分,分配时还要看捕鱼的成绩。由于“妇女号”出海勤、团结合作得好,姑娘们努力掌握鱼汛和捕鱼技术,她们捕鱼的成绩不亚于男子。亚香还记得,有一次遇到好的鱼汛,晚上9点开始灯光围捕,到第二天中午12点就捕获了一百多担灯光鱼。
亚香的胆识和主见不仅表现在组织捕鱼生产方面。疍民上岸定居后,受不让女孩识字的传统影响,疍家女孩少有读书的机会。小小的亚香却很有主意。有一次,她对妈妈说:“你借我两块钱,我去报名读书,长大了我会挣钱还给你。”就这样,她终于争取到读书的机会。但这也意味着小小年纪的她要在海边渔村独自生活。她说:“有时也会害怕,但想到上学就不怕。”渔家姑娘以海为家,但却希望能凭借知识闯出更广阔的路。她坚持读到初中,终拗不过父亲,下海当了五年船长,但学知识长本领的意愿始终没有放弃。她在到海口港为“妇女号”打制大马力机帆船期间,还挤时间去中专进修。此后她做过轮船服务员、电台广播员,最后从三亚微波站的技术岗退休。亚香说,她也影响和带动了妹妹读书,她和妹妹是全家最争气的人。
来源:中国妇女报